鼻炎症状

春天到了,如何防治过敏性鼻炎

随着季节变换,前来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逐渐增多,临床上医生除了使用抗过敏和对症治疗的药物,还经常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开具粉尘螨滴剂进行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真让人心烦,怎样才能治好过敏性鼻炎?下面由药师支招解烦忧。

一、过敏性鼻炎

常说的过敏性鼻炎也叫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眼红和灼热感,多见于花粉过敏患者。随着致敏花粉飘散季节的到来,花粉症患者的鼻、眼症状发作或加重。如果过敏原以室内变应原(尘螨、蟑螂、动物皮屑)为主,症状多为常年发作。过敏性鼻炎严重可影响生活质量。

二、如何确定是哪种过敏原?

需要做过敏原即变应原检测,常见的变应原检测有皮肤试验(皮肤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血液检查(血液总IgE检测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三、过敏性鼻炎的常见治疗方法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

1、环境控制

主要是避免接触变应原和各种刺激物,建议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采用多方面措施避免接触尘、宠物、花粉等过敏原。

2、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内舒拿、辅舒良、雷诺考特等

2)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

4)鼻减充剂:赛洛唑啉、羟甲唑啉、呋麻滴鼻液等

5)鼻腔冲洗、中药治疗等。

3、免疫治疗

1)免疫治疗的定义

即为常说的“脱敏”治疗,该疗法是给予患者逐步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以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在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或不产生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常用的变应原治疗方法有皮下注射法(皮下免疫治疗)和舌下含服法(舌下免疫治疗),分为剂量累加和剂量维持两个阶段,总疗程为3年左右。

2)免疫治疗的适应症

美国指南推荐对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法脱离过敏环境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免疫治疗;国内的指南中则认为临床诊断明确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即可以采用变应原免疫治疗,而不需要以药物治疗无效为前提。

但是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治疗费用高,疗程长(3年),患者的主观意愿、对该疗法的接受程度及治疗的依从性;

②考虑致敏变应原的种类,目前“脱敏”治疗主要还是针对单独尘螨过敏的病人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合并其他变应原种类比较多的不建议用免疫治疗;

③对症药物的依赖性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难治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长期用药效果差,可以考虑联合免疫治疗。对激素不敏感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免疫治疗是一种可能有疗效的方法。

3)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适用免疫治疗,中国的变应性鼻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明确说明:

皮下免疫治疗通常在5岁以上的患者中进行,

舌下免疫治疗考虑到治疗效果以及患儿的依从性、安全性及耐受性,通常适用于3岁以上人群(畅迪说明书上是4岁以上)。

4)免疫治疗用法用量:

皮下免疫治疗:常规免疫治疗剂量累加阶段约需3~6个月,此间每周注射一次,每次一针,剂量逐渐增加。

舌下免疫治疗:医院使用该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是因为用药方便,较皮下治疗安全性高及不良反应较少。

用法用量:常用的药物为粉尘螨滴剂(畅迪):滴于舌下,含1分钟后吞服。每日一次,一般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药,最好是早饭前用药。若用药后偶然出现疲劳症状,可将用药时间改为晚上。

根据过敏程度调节剂量:常用量分为递增剂量和维持剂量。递增剂量为粉尘螨滴剂1号、2号、3号,用于初始治疗阶段;维持剂量为粉尘螨滴剂4号、5号,用于维持治疗阶段。4号是儿童的长期维持剂量,一般不使用5号。

递增量见下表:

表1:初始治疗阶段递增量

表2:维持治疗量

五、在生活中如何减少接触尘螨呢?

在免疫治疗的同时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在出现过敏症状后通过过敏原筛查及皮内试验明确过敏原后采取针对性避免措施。

1、室内保持干燥通风(湿度45%)

2、经常大搞室内卫生,湿区清扫,去除灰尘死角,不铺地毯,不用布艺沙发,定期清理空调滤网。

3、定期用热水(55℃)烫洗床单、被褥、枕巾、枕芯,也可太阳暴晒去除螨虫,定期清洗更换窗帘,布艺饰品。

4、建议不玩毛线玩具,小件物品及玩具可冰箱冷冻处理。

5、哮喘患者同时注意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勿过甜过咸过饱饮食,避免异味刺激,室内严禁吸烟。

参考文献:

1.AmericanAcademyof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Foundation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AllergicRhinitis.OtolaryngologyHeadNeckSurg.Apr;:S1-S39.

2.年中国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51(1):6-24.

注: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剂科邓英光

一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剂科张紫萍

二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增城院区戴素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ua.com/byzz/1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