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炎>>鼻炎病因>>专题笔记不典型的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
不典型的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
王洪田,徐丛,邱昕
[基金项目]全军“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08G)
典型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诊断不难。典型的病史,如每到春秋季节发病;典型症状,如晨起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涕、鼻塞;典型体征,如鼻黏膜苍白水肿;典型变应原,如尘螨、树花粉、艾蒿、豚草等[1]。不典型的AR不易诊断,容易漏诊误诊[2]。不典型的病史,如长期干咳无痰、长期鼻后滴漏等。不典型的症状,如鼻腔干燥、单纯鼻塞、儿童鼻涕多经常擦鼻子眨眼等。不典型体征,如鼻黏膜颜色淡似沙粒状、下鼻甲肥大充血呈红色等。患者虽病史、症状、体征均不典型,但有典型的变应原,如SPT尘螨+++~++++(sIgE3~6级),仍可诊断AR。但如果患者变应原也不典型,如吸入性变应原均为阴性,而少数食入性变应原(如牛奶、鸡蛋等)呈弱阳性(+)或1级,则诊断起来比较困难。
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rhinitis,NAR)的诊断依靠排除法,排除了AR才能诊断NAR。NAR与AR的病史症状体征非常相似,但其没有变应原[3]。NAR的定义和诊断原则是统一的,不存在任何争议,但怎样排除变应原却存在许多未统一的意见和做法。这使得NAR的排除诊断非常混乱,文献报道的结果也缺乏可比性[4]。
NAR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程、发病年龄、治疗等,分析特征的目的是观察其与AR的异同。临床上,AR患者越来越多,就诊时不能仅仅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就确定诊断,而应行变应原检测,甚至行鼻腔分泌物和血液细胞学检查,最终确定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
1 诊断
例1:患者,男,34岁,主诉交替性鼻塞3年,医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后11月,仍左侧鼻塞右侧鼻腔过度通气、鼻腔干燥,有时后吸涕带血丝。患者自称“医院就诊,找过国内许多知名鼻科专家,用过许多药物,但效果均不明显”。患者就诊时为3月份,北京天气仍较冷,但患者当时仅穿一件衬衫,额头冒汗,面颊部颈部汗珠频频流下;语速快,滔滔不绝,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抱怨医疗方案无效。查体:鼻腔通畅,鼻黏膜色淡,干燥,似沙粒样,鼻中隔正直,双侧下鼻甲不大,无分泌物。吞咽时从双侧前鼻孔可见到软腭活动良好,鼻咽部对称,黏膜光滑。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1度,无脓栓。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行皮肤点刺试验(阿罗格24种变应原标准试剂),结果显示,屋尘螨+++,粉尘螨+++,蟑螂++,室内霉菌+,树Ⅰ+,豚草++,艾蒿+。初步诊断:AR。因为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是客观的,患者对诊断非常信服,愿意接受抗过敏药物治疗:糠酸莫米松喷鼻,每日1次;盐酸氮卓斯汀喷鼻,每日2次;氯雷他定10mg口服,每晚1次;孟鲁司特钠10mg口服,每晚1次。鼻腔冲洗,每日2次。因考虑患者情绪不稳定,故未推荐特异性免疫治疗。2周后复查,症状较用药前改善80%。继续上述药物治疗,但改为每周交替用一种鼻喷剂和一种口服药,鼻腔冲洗仍为每日2次。追问病史,曾有专家怀疑AR,但没查变应原,更未行规范治疗。1个月后复诊,症状较最早用药前改善70%。2个月后复查,症状改善60%。患者基本接受以下意见:鼻中隔矫正手术很成功,也暂时缓解了AR症状,但因一直没查变应原,所以一直没有确诊。AR复发后又引起鼻塞、清涕,甚至过度通气。经过2个月的规范治疗后患者焦虑情绪有所稳定,而且同意到医学心理科会诊。神经心理学测评结果显示,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73分,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69分,属重度焦虑、重度抑郁。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均分3.27,阳性项目数55项,阳性症状均分4.23,异常因子包括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其中敌对因子得分30分,为该因子的最高分。结果支持重度焦虑抑郁状态,有敌对倾向。患者能够遵从心理学专家定期复诊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的建议,治疗6个月后,焦虑抑郁情绪逐渐缓解,对疾病有基本正确的认识,自我感觉鼻部症状较治疗前改善60%。
例2:患者,女,44岁,主诉鼻涕倒流、干咳5年,有时鼻涕黏稠,交替性鼻塞。曾3次行鼻窦CT检查,均未发现鼻窦炎。医院就诊,诊断为“鼻后滴漏综合征”,曾用布地奈德鼻喷剂、多种中成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自述冷空气可引起过敏,一旦遇到冷空气,随后数日即干咳、鼻涕倒流。1年前医院曾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达95%,但6个月后又复发,而且比术前严重。自行购买中药鼻喷剂,起初效果很好,可持续整个白天,鼻腔通气可改善达%,鼻后滴漏也明显减少90%。但药效逐渐减弱,4周后喷鼻效果仅能维持1h,每天必须6~10次喷鼻。因“鼻后滴漏”而停止工作2年,睡眠不好(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医院就诊。专家开药后,患者看到与以往药物基本相同而经常不服药。年4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讲话快、烦躁不安。查体见鼻腔黏膜干燥红肿,减充血剂不敏感,触之尚软。在我院行皮肤点刺试验,24种变应原均阴性。抽血查特异性IgE均为0级。食物不耐受检测显示,鸡蛋+2级,花生+1级。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外周静脉血嗜酸粒细胞比例0.02(正常参考值为0.01~0.05),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0.15×/L(正常参考值为0.05×/L~0.3×/L)。初步诊断NAR(血管运动性鼻炎)。给于糠酸莫米松喷鼻,孟鲁司特钠和地氯雷他定口服,嘱患者鼻腔冲洗、多运动。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较治疗前症状改善95%。停药5周后症状复发,又用药1周,症状再次改善90%。因患者月经不规律2年,目前停经6月,经常出汗、发脾气,建议到妇产科和医学心理科就诊,妇产科诊断为更年期,给于性激素替代治疗。神经心理测评: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4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均分2.68,阳性项目数51项,阳性症状均分3.56,九项因子均异常。属重度焦虑抑郁状态。心理学专家给于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定期每2周复查。1月后,焦虑抑郁情绪逐渐缓解,对疾病有基本正确的认识,自我感觉较治疗前改善,鼻部症状改善80%,情绪改善50%,睡眠改善30%。
2 临床特征分析
我们曾对NAR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进行了分析,并与AR进行比较。同期诊断AR患者例,NAR患者62例(皮肤点刺试验阴性、血清特异性IgE0级)。
例AR患者年龄6~69岁,平均26.7岁;男例,女例;病程6个月~21年,平均3.7年;发病最多年龄31~40岁,起病最多年龄11~20岁;喷嚏VAS评分最高,其次是清涕。RQLQ的鼻部症状得分最高。
62例NAR患者年龄11~77岁,平均43.8岁;男23例,女39例;病程11~47个月,平均17.5个月。患者人数在41~50岁年龄段最多,其次是31~40岁,起病最多年龄21~30岁。鼻塞VAS评分最高,其次是喷嚏。RQLQ鼻部症状得分最高。62例NAR患者中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VMR)47例,占75.81%,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rhinitiseosinophiliasyndrome,NARES)15例,占24.19%。
3 讨论
例1患者为不典型的AR。症状仅有鼻塞,而没有鼻痒、喷嚏、清涕等症状。鼻黏膜呈干燥沙粒状,并不苍白水肿。但皮肤点刺试验发现多种变应原,而且呈强阳性反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这进一步支持AR的诊断。因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抗变态反应药物不能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故我们在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神经心理测评。结果发现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经过良好沟通后,患者同意接受心理学专家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因此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例2患者为不典型的NAR。症状仅有鼻后滴漏和偶尔鼻塞,而没有鼻痒、喷嚏、清涕。鼻黏膜干燥红肿,减充血剂不敏感,可能与长期用中药鼻喷剂有关。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未发现变应原。食物不耐受虽然2种为阳性,但为2级以下,临床意义不大。鼻腔分泌物和外周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故诊断血管运动性鼻炎。用鼻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等有效,进一步支持NAR的诊断。患者处于更年期,鼻部症状应该属于更年期症状的一部分。用雌激素行替代治疗,并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两例患者均曾行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术后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真正的病因(变应原和血管运动不良)并没有去除。因此,应依靠变应原检测来做出诊断。
AR患者人数多于NAR患者。国内外报道,NAR患者人数大约是AR的1/3左右[5]。但这与变应原检测方法有关。如果单纯用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者即为AR,阴性者即为NAR,则二者比例几乎接近。如果皮肤点刺试验再加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NAR患者数量将大大减少。如果按Incorvaia等[6]推荐的三级试验来诊断NAR,则可排除更多的AR患者,而确诊更少的NAR患者。该学者认为,一级试验是SPT和sIgE检测,如果阴性则应进行二级试验(鼻腔局部sIgE检测和变应原鼻腔激发试验),如果反应仍为阴性,再行三级试验(变应原斑贴试验)以排除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如果反应仍为阴性则可最终诊断为NAR。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制定统一的排除标准,这导致文献报道的结果之间缺少可比性。
AR的起病年龄早于NAR。AR的喷嚏最严重,而NAR则的鼻塞症状最严重。二者的体征没有明显区别。AR的病程长于NAR。生活质量方面,二者均以鼻部症状得分最高。二者的药物治疗,短期效果均明显,长期效果逐渐减弱。NAR可按需给药,而AR应该长期用药。
总之,临床医师应该重视不典型的AR和NAR,避免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ShahR,McGrathKG.Chapter6:Nonallergicrhinitis.AllergyAsthmaProc,,33:S19-S21.
2.张罗,韩德民.非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概述.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5:-.
3.朱鲁平,陶绮蕾,陆美萍,等.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7:-.
4.王洪田,张静,尤少华,等.非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其临床特征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9:-.
5.SettipaneRA,KalinerMA.Chapter14:Nonallergicrhinitis.AmJRhinolAllergy,,27:S48-S51.
6.IncorvaiaC,FuianoN,CanonicaGW.Seekingallergywhenithides:whicharethebestfittingtests?WorldAllergyOrganJ,,6:11.
作者简介
作者/王洪田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853
E-mail:wht
.net徐丛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853
邱昕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853
文章发表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年第5期
王洪田,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