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诊断

得了哮喘,鼻炎该如何治疗冬病夏治三伏

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且听到喉中哮鸣,这就是哮喘。

俗话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就是说哮喘是一种疑难病证。中医治疗哮喘有良好的效果,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其中冬病夏治的方法最具特色。

今天就来谈谈冬病夏治和哮喘的话题。

哮喘是怎么产生的呢?

中医认为,哮喘的主要病机是痰饮伏肺,常常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而引动伏痰,以致痰壅气道,肺失宣降而致哮喘。

哮喘的发病特点

哮喘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多缓解或减轻,冬季多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患者素体阳虚,寒痰伏肺,加上冬季自然界阳气蛰伏,痰从寒化,壅塞气道,所以冬季容易发病。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阳气亦随之而升发,故病情缓解。

冬病夏治

根据哮喘的特点,中医常常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是指对于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痛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为什么冬天的病要在夏天来进行治疗呢?

从中医阴阳理论来讲,夏季阳气隆盛,患有虚寒性疾病的人,受到夏季阳气升腾的影响和促动,潜藏于内的阴寒病邪,有浅出于外的趋势。

因此在夏季自然界阳气和机体阳气都充盛之际,乘其势而治之,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以预防虚寒性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说明,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内服也有外治。可以在夏季服用助阳散寒的中药,以补益阳气;也可以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采用针刺,艾灸,埋线,拔罐,药物注射等外治方法。

三伏贴

众所周知的三伏贴是时下流行,应用广泛的冬病夏治方法之一。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小而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1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是在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伏贴就是在夏季三伏的时候进行穴位贴敷。

2三伏天的计算

三伏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也是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

一般来说,三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即为初伏,即“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庚是指天干的数字;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从第三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开始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天一般是三十天,也有四十天,这取决于立秋的日期早晚。

3三伏贴的制作与应用

一般来说三伏贴的常用药物有,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

近代也有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辩证加用其它药物。将药物捣烂或研末,用醋或黄酒或水调成糊状,贴敷于肺腧、膏肓、定喘、天突、脾俞、肾俞等。目前也有做好的药膏,可直接贴于穴位上。

贴敷时间最好是三伏的第一天,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连续贴敷三个三伏天以维持疗效。

4三伏贴适应范围

据资料记载,三伏贴最早是应用在哮喘的治疗。

《张氏医通·卷四》中提到,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可见在三伏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如今三伏贴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治疗哮喘外,根据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还用于因阳气不足,好发于冬季的虚寒性疾病。

5三伏贴注意事项

一、贴敷后局部若有皮肤发红,发热发扬水泡为正常现象。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止感染。若水泡较大可以涂烫伤膏。

二、贴敷二十四小时内不宜洗澡,尤其是冷水澡,贴敷局部不宜暴晒。

三、贴敷期间忌食生冷。

四、对于患有重病药物过敏,局部皮损的患者不宜使用。

6三伏贴的机理

关于三伏贴防治哮喘的原理,研究发现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特定的药理效应,同时这些药物可以刺激穴位局部,以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改善肺功能。

大中医宝典-传承中医经典图解百科大全

长按或扫描下载大中医宝典

《大中医宝典》是一款专为中医人士和中医爱好者整理设计的APP助手。产品数据参考多方权威机构及经典著作,为方便中医人士使用精心设计交互展示,是中医人士App必备之选。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ua.com/byzd/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