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炎>>鼻炎病因>>品牌计划种鸡传染性鼻炎的综合防治>>
1.1病原学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副鸡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主要包括A、B和C3个血清群的9个血清型,其中A群和C群各有4个血清型,B群仅有1个血清型,我国目前3种血清群都有流行。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比较弱,对阳光、干燥的环境和热以及常规的消毒药表现较敏感,在培养基中于4℃保存能存活半个月左右,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所以在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时必须严格遵守病料的采集和保存时间,做快速处理。
1.2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鼻炎常发春冬季,主要影响4周龄以上种鸡的育成鸡和产蛋鸡,育雏鸡较少发生。发病鸡只主要表现为鼻黏膜发炎,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有难闻的气味,分泌物干燥后,在鼻孔周围结成淡黄色的痂;病鸡脸部肿胀,有时蔓延到肉髯;眼结膜发炎,病鸡一侧或两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眼睛陷入凹陷于眶下窦内;病鸡食欲减退,拉黄绿色粪便,呈现呼吸道症状,生长不良,病发后期或病情严重时种鸡普遍消瘦(龙骨表现尖锐外凸);产蛋鸡表现开产推后,且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率下降,降幅可达10%以上,但鸡群整体死亡率相对较低,淘汰率偏高。
1.3剖检病变
病死鸡剖检可见鼻窦和咽喉黏膜呈现炎性出血和水肿,有大量渗出物,眶下窦充满黄白色黏稠的分泌物;眼结膜充血肿胀,结膜囊蓄积干酪样物质。本病内脏器官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病变,但若存在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时,病变将显得更加复杂。
2实验室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对本病做出初步的诊断,确诊则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2.1病料的采集
最好在发病初期鸡群没有投药前进行,即种鸡场一旦出现疑似病例时最好即刻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病料的采集,做出快速诊断和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2.2图片镜检
取病鸡眼、鼻窦分泌物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球状杆菌,但有的形成长丝状,呈现显著的多形性。
2.3细菌分离
通常选用巧克力琼脂或含有辅酶Ⅰ(NAD)的血液琼脂分离本菌。在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下(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含有5%的CO2条件下生长良好),经24小时左右培养,本菌可形成细小、柔嫩和透明的露滴状小菌落。另外,由于葡萄球菌能分泌辅酶Ⅰ,因此当葡萄球菌与本菌混合培养于上述培养基时,在葡萄球菌周围可长出“卫星菌落”(副鸡嗜血杆菌)。诊断困难时还需做进一步的生化鉴定试验。利用第一代细菌纯培物进行药敏试验,首选超敏和高敏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2.4敏感性动物致病性实验
通常选用巧克力琼脂或含有辅酶Ⅰ(NAD)的血液琼脂分离本菌。在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下(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含有5%的CO2条件下生长良好),经24小时左右培养,本菌可形成细小、柔嫩和透明的露滴状小菌落。另外,由于葡萄球菌能分泌辅酶Ⅰ,因此当葡萄球菌与本菌混合培养于上述培养基时,在葡萄球菌周围可长出“卫星菌落”(副鸡嗜血杆菌)。诊断困难时还需做进一步的生化鉴定试验。利用第一代细菌纯培物进行药敏试验,首选超敏和高敏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3防治措施3.1疫苗接种
国内常用的传染性鼻炎疫苗主要有二价或三价的灭活疫苗,依佐剂不同,可分为油乳剂疫苗、铝胶疫苗和蜂胶灭活疫苗。通常油乳剂疫苗免疫后应激反应稍重,而铝胶疫苗免疫后应激反应较轻。一般灭活疫苗接种后2周开始出现免疫力,5周左右免疫水平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1次免疫的保护期为4个月左右,加强免疫,可获得更长的免疫保护期。在鼻炎疫苗接种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1注射部位:由于鼻炎疫苗是细菌疫苗,抗原颗粒较大,机体对抗原的吸收将直接影响到抗体的产生及滴度,因此一定要针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项指导,尤其是对不同厂家提供的疫苗应该严格按照注射部位进行注射才能保证效果。
3.1.2免疫剂量:没有或较少发生鼻炎的种鸡场免疫可以使用常规的免疫剂量,但对发病严重的鸡场,10月份至来年4月份的产蛋鸡群,第二次免疫可以考虑提高免疫剂量,以确保持久的免疫效果。同时在二免的时候使用一些磺胺类药物对可能潜伏存在的副鸡嗜血杆菌鸡群给予适当治疗。
3.1.3免疫抑制病的监测与控制:由于免疫抑制病(CIA、MD、IBD、曲霉菌病、RE和AL等)对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疾病的监控力度,尤其应当注意IBD的免疫与防控,尽量不要在传染性鼻炎首免前2周使用毒力强的IBD疫苗,同时加强消毒工作,防止鸡群感染IBD,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3.2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经验,本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如磺胺嘧啶、头孢噻呋、链霉素、壮观霉素、利高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和恩诺沙星等,但停药后有出现复发,难以根除带菌的情况。若能选择高效的药物进行防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磺胺类药物曾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产蛋鸡使用这类药物有可能会影响鸡群产蛋或因剂量掌握不准而引发鸡群中毒,因此很多种鸡场对此有所顾忌。一般建议,对于免疫过2次或2次以上传染性鼻炎疫苗,且发病数量较少的,应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可选用头孢噻呋、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等进行治疗;而发病数量较多,饲养管理较差,仅免疫过1次或未免疫过传染性鼻炎疫苗的均可考虑使用磺胺类药物。
很多种鸡场在对鼻炎发病鸡群的处理方法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对发病的鸡只挑出单独进行处理,忽视了其他鸡只的预防。笔者建议单独挑出发病的和精神状态差的鸡只,与其他正常鸡只分开料槽喂料,以免因拨料同槽采食造成交叉感染扩大传染源,但用药时必须进行全群投药。
3.3加强日常管理
一般来说,细菌性疫苗的保护率相对于病毒性疫苗较低,1次免疫的保护率均在80%左右,2次免疫(间隔4周以上)的保护率可达90%以上。其次鸡副嗜血杆菌主要通过鼻腔呼吸道感染鸡群,并在这些部位生长繁殖,而油苗主要产生的是体液抗体,只能阻止细菌进入血液,减轻全身性感染,到达鼻腔和呼吸道局部的抗体较少,因此免疫接种只是控制传染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善鸡舍环境,注意通风和保温,必要时可在舍内加温,也要保持通风,定期排气,降低氨气浓度,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寒冷季节,气候干燥,舍内粉尘飞扬,空气污浊,应加强平时的带鸡消毒工作来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和增加空气湿度,从而减少空气中病原菌的含量。
3.4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制定科学严格的消毒和管理措施,加强日常消毒,严格控制和切断该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若发现病鸡要严格隔离治疗,并对鸡舍、地面用0.3%的过氧乙酸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合理调整饲养密度。由于感染后耐过的康复鸡仍带菌,常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所以对发病鸡群要做好严格的隔离饲养,对病死鸡必须及时收集做定点焚烧或深埋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