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症状

楼上请停止你的噪音

“就像都市里大多数人一样,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却一直生活在一起…”

用几米在绘本里的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邻里关系应该是最恰当的。

每一个拥有平凡而单一日常的社畜,身处大都市,特别是蜗居、独居群体居多的如今,自由、独立伴随孤独感均为常态,不奢求在生活中掀起一点涟漪,跟惊喜撞个满怀;不妄想来一场浪漫邂逅,甚至像《向左走,向右走》里男女主角一样,最后发现自己的命中注定竟然就住在隔壁,但再不济,自己的温馨小窝,也应成为身心的栖息地,偶尔放空的避风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基本需求了。

可是要知道,遇到什么样的邻居,并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这就像抽盲盒一样,是个随机命题。遇到好的邻居那可真得烧高香了。要是遇到不好的……我今天只是想用我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遇到不好的,也不要忍、自认倒霉。

≡≡≡≡≡≡

后疫情时代,我的生活仿佛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多了一些“声音”。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周奇墨讲了一个段子:他每次租房子,都会遇到装修产生的噪音。而我则是每次住的地方都会遇到奇葩的楼上邻居带来的“音”切关怀。

因为我所在的小区大部分是小户型,大多是一室一厅,甚至单间配套,很适合单身青年或者小情侣居住,当然也就意味着这里租户偏多,当然我愿意相信大部分租户是很有素质的。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显得那么骨骼清奇,仗着自己是租户不会在这常住的性质,肆无忌惮。

堪比学生宿舍的单身公寓,图via网络

有一种缘分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们素未谋面,我却掌握了你的作息时间,知道你的喜好,并被迫参与了你的喜好,甚至知道你有什么病,知道你家住了几个人。

这是为什么呢?

如今像我们小区这样的住宅楼不计其数,房地产商为了赚钱,缩短建成的时间周期,房屋质量也堪忧,隔音差,特别是间距小的小户型,我们本来就是蜗居中的蜗居了,每天搬砖回家就想着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但是我错了,那只是个奢侈的梦。

我隔壁那哥们喜欢晚上看电视,喜欢跟他另一半一起看,还边看边哈哈大笑,导致我特别想知道他们看的是什么视频那么好笑,跟我分享下啊,让我也笑笑;我楼下那大哥可能患有鼻炎,我周末宅家的时候,听见他一天要打几十个喷嚏,暂且称他为喷嚏怪吧,所以我很关心他的鼻子会不会打坏了,要不要去看看医生,有病还得治;我对门那对情侣半夜吵架,那男的可哭得太厉害了,我被吵醒后,从床上爬起来贴着门听,好像是因为钱发生了矛盾,搞得我很想劝劝他俩,贫贱夫妻百事哀,既然过得这么辛苦,不如分开好了!我隔壁的隔壁,养了三条巨型犬,每次那些狗子从过道跑过去,那声音让我感觉到万马奔腾的气势,犹如即刻置身大草原;另外,方向感不强的我,在超出我认知范围的方位,还有一老爱站在阳台上打电话的大嗓门大叔……

当然了,以上这些事情的分贝还处于我能勉强承受的区间内;

杀伤力最强的还要数楼上的神仙级人物,一晚上不睡,作息昼夜颠倒,这种人出个国可能都不用倒时差的;

我知道他们每天晚上什么时间回家,晚上在楼上走了多久,(可能穿的是块砖,脚步声大到不行)偶尔还往地板上扔扔东西,拖拖椅子桌子之类的,因为晚上很晚比白天安静得多了,楼上的位置又恰好就在我头顶上,产生的噪音可以说是很明显、直接地影响了我的休息。

因为我是女生,在房东那得知楼上住的是个年轻小伙,他又常常大半夜才回家,所以我一开始得到敲门未开的结果后,并不意外,因为当时才九点,他不会那么早回家,所以那次只是在他家门上进行了贴条提醒而已,事情的后续果不其然,年轻小伙经历还是如此旺盛,老阿姨表示还是“神不起”。

于是乎,跟物业反映后得知,他跟他(也许是)女友吧,是上夜班的,白天睡觉。物业沟通以后,没管几天可以说是变本加厉,所以就有了我之后的两次亲自出马,在最后一次我用尽嗓音的最高分贝“你要是再这么吵,我一定把你从这赶出去!”跟他表明决心后,他终于算是收敛了。

当然也少不了我时常站在阳台上对他的口吐莲花式“亲切问候”的功劳。事证明实,对于脸厚之辈,太温和的方式可不行哟!

日复一日,深受其害,收获的除了神经衰弱和经常造访的清醒梦(简称:失眠惯犯)以外,还练就了一身口吐莲花的绝世本领!

女生嘛,特别是像我这种万年牡丹,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我的好姐们倾诉,没想到啊!我俩真不愧是好姐们,连遭遇都一模一样的,于是就有了我俩之后的对话——

以及各种群里,同病相怜的同道中人的“分享”,互相支招!

不止影响一户人家,不止受一户人家影响

论如何让一个性格慢热、不爱冒泡的小透明忍不住加入群聊答:找痛点就成!

偶然逛微博,看到#楼上请停止你的噪音#话题,阅读量83.9万。原来还有不少跟我有同样悲惨遭遇的朋友,我不是一个人!

话说回来,那么我们印象中优秀的邻里关系是什么样的,就不复存在了吗?

值得N刷的豆瓣高分韩剧《请回答》可以说是邻里关系的范本,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关系仅存在于我儿时的记忆里——

小时候跟爸妈住的家属楼,一栋楼里全是爸爸单位上的同事,大家互帮互助,哪家做了牛肉干打包送每家每户一份;楼下爷爷突发疾病大吐血,家里年轻人没在家,是我爸爸跟单位几个叔医院;我刚学毛笔字的时候,在阳台上练沙盘,楼上叔叔看见以后,竟然跟我聊起天来;我小时候不想上幼儿园,逃学回家坐在家门口,是楼上婆婆带我去她家玩了一天……

说起来,我每次遇到的“噪音”邻居都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文明社会,在文化层次平均水平剧增的时代,后浪们的素养是不是应该更高呢?

码字到此时,有几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ua.com/byzz/1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