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饮食

三下乡丨双峰杖头木偶戏顷刻间千秋事业,咫

双峰杖头木偶戏

只听得一句“成汤江上瓦上霜,并吞六国秦始皇”,戏中人唱腔圆润响亮,眼瞧着这出戏已开了张。拂水袖、挑台帘,一颦一笑花旦妩媚漂亮,耍脚步、抖髯口,刀枪格斗武将尽是倜傥,道一声“呔”,两人已对起阵来剑拔弩张。戏台前坐的站的是摇着扇上了岁数的老人家,戏台外边是人影攒动,或啧啧于唇、朗朗于口,或凝神俯身、细细玩赏。弦乐锣鼓这下里还在叮叮咣咣地闹台,主人家的茶水小食那边儿已经一溜儿排开,瓜子,糖果,烟卷,果子,长一声短一声,招待礼让声响不停。年7月4日,搭着车一路拐进道路细长的村落,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湘文化调研团队深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走马街镇梅山坪,赶上了“百花齐放”木偶戏剧团的剧目演出。杖头木偶戏作为湘中地区的古老民间艺术,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此番躬逢其盛,可谓幸甚至哉。木偶戏的舞台艺术,就这样近距离地铺展在我们眼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亢婉转的唱腔,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在木偶灵动的衣摆挥舞中,在夹杂着鞭炮声的锣敲鼓打中,我们开始思考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课题——究竟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的冲突,才能真正触摸到解决时代焦虑的灵药?

原是深山一根柴

敷粉簪花上戏台

木偶戏,俗称“观音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可谓历史悠久。据《旧唐书》记载,多年前,湖南已有木偶戏盛行,其中最为流行的便是杖头木偶,《东京梦华录》中也载有“杖头傀儡”的条目。发展至今,双峰县杖头木偶戏已传至第六代。眼下这出《全家福》正是由这一代的传承人胡仲云、谢桂平夫妇主演。台上诸多角色轮番上阵,出将入相、功拜封侯,“念唱作打”都做遍,手眼身法未停歇,实在是声色大开。今天梅山坪的《全家福》木偶戏表演是当地居民谭积本先生所定,讲述了安史之乱后一个大家族的兴起和发展。作为风化剧,这出戏是当地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典范之作。谭先生同我们说,请来这出戏为的是报本思亲,在追念先人的同时回馈乡邻,也可以为寡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一些亮色。走访过程中,通过当地村民的描述,我们也了解到:木偶戏这一戏剧形式和婚丧喜庆、砌屋上梁、祭祀娱乐这类重要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追溯其源,木偶戏的出现本身便带有祭祀神灵的功能——这种祭祀娱神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王逸《楚辞章句》中对湘剧的描述:“楚国南部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谭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看过的木偶戏太多,那些报恩报仇的剧情记忆早已流失在漫长的时间里,他唯一记得清的是有一回家里失火,为了消火祛灾家里长辈请来的一场火烛戏。由此可见,求神拜神、赐福消灾是人们对木偶戏的原始期待。年,双峰杖头木偶戏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由“观音戏”逐渐更名为“双峰杖头木偶戏”、重新“活”起来的过程中,木偶戏作为一种祭祀、娱神活动的记忆却被逐渐淡忘。对“神明”的敬重、对巫觋的畏惧退出了木偶戏的记忆图景,相对地,人本身对幸福、和谐、平安生活的向往得到了更多的强调,逐渐成为了木偶戏演出的落脚点和最终指向。

夫妻二人的“艺苑人生”

上午场的木偶戏告一段落,厨房里的饭菜也差不多准备齐全。从厨房一路到门口戏台都摆上了圆桌,听戏的亲友和村民挪了地方,离开茶水瓜子,开始在主人家饭菜的腾腾热气中欢笑闲谈。水袖翻飞了一上午的木偶们成列挂在戏台两边,歇了吹拉弹唱,剧团演员们一起用餐、稍事休息后,便要开始下午的演出。在短暂的休整时间里,剧团创办者胡仲云、谢桂平夫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庭院内爆竹声此起彼伏,主人家准备了千响的鞭炮来为剧演添彩,胡仲云老师对此习以为常。在双峰乃至于整个湖湘地区,木偶戏作为一种消灾祈福的乡土习俗,演出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响和硝石烟雾。爆竹声同木偶戏形成了一种相连又不相关的特殊联结,和戏台前的瓜果茶水、老人的闲谈和一地瓜子皮、正午的流水宴席,共同形成双峰一幅独特的乡土图景。木偶戏扎根于此而显出它独特的鲜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同土地、人情的联结而展示出独特的韵味。胡仲云与谢桂平老师是同门师姐弟,年,胡仲云拜入木偶戏老艺人陈登甲门下,成为双峰杖头木偶戏第六代传承人,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生涯。“百花齐放”剧团的戏台上有这么一幅对联——“顷刻间千秋事业,咫尺地万里山河。”木偶戏的戏台空间极为狭小,各种木偶角色轮番出场,围帘下操纵木偶的演员却只有寥寥几人。这种演出模式训练出来的演员吹拉弹唱无一不通,唱念做打门门皆精。木偶戏对于演员基本功的要求更加全面,它与普通戏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此。木偶戏基本功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于木偶的操纵。木偶有三根操作杆,演员左手擎主杆控身,右手托两根侧杆控木偶双臂,既要立稳偶身如人直立腰杆不萎靡,又得熟练侧杆操作,使之姿态动作与真人别无一二。要集诸多技艺于一身,非一日之功可成。胡老师讲道,入门学艺最少三年,才能够登台演出,若要说精益求精,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胡仲云老师学艺七载,才算获得了师父的认可,学有所成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同师姐谢桂平老师互生爱慕之情,结为夫妻,于年共同组建了“百花齐放”双峰木偶戏剧团。经过容许,我们进入到了木偶戏的戏台内部,两侧悬挂着木偶,布帘后则是刀枪剑戟、马鞭、圣旨、长须等戏剧中木偶需要拿握戴的道具,枉似小人国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包括木偶的雕刻和面部装饰,木偶戏服的制作,还有这些道具布景。整个戏台都是我们制作的。这也是木偶戏的传统技艺。”胡仲云老师拿过一旁的木偶,给我们展示它衣袍上精致的刺绣,“你看这些衣服上的图案,都是在布料上画了图案,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都是我的老婆做的,你看这个木偶的脸部,是我老婆亲手刻的。”他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谢桂平老师,言语中颇有自豪之意。木偶制作精良,极富特色,衣冠服饰都让人觉得精巧可爱,但它仍是没有表情、也不能开口言语的偶人,相比真人演员少了情绪。这就要求木偶戏演员通晓剧本,在操纵木偶形影、歌唱角色词句的同时将自身的情感灌注到木偶身上,使之能在戏剧有定的框架中涌出强烈的、浪漫的情感力量,平凡的偶人也因此才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谢桂平老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ua.com/byys/14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