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鼻炎>>鼻炎饮食>>世界青蒿之都的新为难每公斤5元青蒿收购价跌出新低组图>>
“世界青蒿之都”的新为难:每公斤5元青蒿收购价跌出新低(组图)
华方武陵山制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药有限公司化验人员正在检测所收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酉阳供图青蒿
华西调查
挖掘幕后报告真相
青蒿素,这个本来仿佛只出现在医学界的名词,随着屠呦呦获诺奖,1夜成为流行辞汇。据央视报导,青蒿素在疟疾重灾区非洲已解救了上百万生命。连科摩罗副总统穆哈吉接受央视采访时也感慨:从2007年中国与科摩罗政府联合实行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以来,到2014年,科摩罗实现了疟疾病例零死亡,病发人数下落了98。
但是,人们其实不清楚,在非洲挽救百万生命的青蒿素,乃至世界一半以上的青蒿素,来自于重庆酉阳。重庆酉阳,被称为“世界青蒿之都”。屠呦呦获奖后,有人预言“世界青蒿之乡”将迎来市场的春季,不过现实却恰恰相反。今年当地青蒿价格处于近年来的谷底,每公斤约5,低于往年每公斤7至8的收购价,更是比10年前热炒期少了17。
有资料说,酉阳一带,山如“鸡爪”起伏不平,河似“树根”蜿蜒遍及,常出现“一边是骄阳一边是雨”的奇特天气。这致使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但酉阳成为“青蒿之都”,却是源于一次意外发现。
据黄蒿素提取者罗泽渊讲,1973年4月,她所在的云南药物所,从酉阳购的黄花蒿中,提取到比云南黄花蒿含量高10倍的黄蒿素。
这1发现,让酉阳从众多黄花蒿产地中崭露头角,直至成为国内乃至世界青蒿种植基地和青蒿素生产基地。
为难的农户:好青蒿,却卖不出个好价钱
“酉阳人开始把房前屋后都撒上青蒿种子,放牛娃归家总不忘背些青蒿叶。”今年30出头的酉阳人吴先生,仍记得上世纪7八十年代酉阳人对青蒿的热忱。
到了2004年前后,酉阳开始范围及规范化种植。酉阳板溪镇摇铃村的冉东升就在2003年种了20亩的青蒿,到如今已种了13年。
13年中,他最多种到100亩,那是2006年。在此之前的2004年,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点用药。尔后,青蒿行情一路看涨,价格在2005年到达每公斤22的历史最高值。
2005年往后,青蒿价格起起伏伏。到了今年,预计价格只有5每公斤,成为多年来的最低值。
幸亏,从种植开始,冉东升就对准企业按定单生产。这样一来,迄今为止,价格再低都不至于赔钱,“充其量是赚不到钱而已”。在酉阳,2015年,6.5万亩的青蒿中就有5万亩是这样的定单生产。
不过,冉东升遇到的为难是,“如何保证好货一定能卖到好价。”
如今,酉阳县所种青蒿中青蒿素平均含量可达8‰以上,部份优选品种青蒿素含量乃至到达16‰。而这个含量的鉴定,由企业说了算,且企业不能当场出结果,需要拿回企业里鉴定。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谁能保证企业的鉴定就准确?含量高的是否是天经地义要贵一些?
据酉阳经济作物站站长吴廷和讲,曾有一段时间按1‰差价1的标准计算过,后来,就是由于没法把鉴定的准确性说清楚,干脆规定,只要到达7‰,都按统一的价格收购。
吴廷和说,毕竟种植户都从企业拿种子,理论上种出的青蒿差别不会太大。可在农户看来,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平均主义,又如何提高农户“种得好就能赚得多”的积极性?
据了解,重庆市科委此前已组织攻关,解决“没有权威而快速的检测仪器,企业认购含量与农户确认含量有时不相一致”的问题。目前,尚不知进展。
为难的企业:“打擦边球的赚,本分生产的赔”
相比冉东升等种植户遇到的那点为难,与他对接的企业——重庆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遇到的为难明显要大一些,以致“连续两年都亏损几百万”。
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冉军告知华西都市报,他们遇到的问题是,老老实实按规矩生产,却不如投机取巧的企业能挣钱。
冉军说,他所在的企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具有国家特种药品生产许可企业生产资历,把青蒿素当原料药生产。这样一来遭到的管束自然就多,管理、装备、人员配备的本钱自然就高。
但现实是,在国外,没有把中国的青蒿素当作原料药,只认为是起始物料。这就致使有的企业却打起擦边球,不把青蒿素当原料药,却当作一种提取物生产,规避了有关部门的很多规定。
“由于国外企业不管你是否是按原料药生产,只认青蒿素,这就给打擦边球的企业了投机取巧的空间。”冉军说,那些企业就此以低成本卖到不菲价格,打压了依规生产青蒿素的企业。
冉军说,国内生产青蒿素的企业高峰时到达100多家,现在只有10多家,集中在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其中,通过GMP认证的只有五六家,目前仍在正常生产的只有两三家。
“打擦边球的赚了钱,本分生产的赔了本,这类恶性竞争只会毁了行业。”冉军认为,要想规范市场,除在国际上与世界卫生组织达成相应协议外,国内食药监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生产管理办法》对市场进行规范,取消无世界卫生组织GMP认证及无国家特种药品生产许可企业生产资历,全面实行定单生产,并规范原料出口。
一样,鉴于青蒿种植和青蒿素提取企业存在恶性竞争的状态,酉阳经济作物站站长吴廷和对华西都市报说,酉阳县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国青蒿种植进行全面计划、公道布局,并对青蒿素类生产企业加强监管。
政府的为难:关系没理顺,产业下游很无奈
企业不容易,政府单位也有自己的为难。酉阳经济作物站站长吴廷和告知华西都市报,一直以来,外地青蒿混到本地、以次充好的情况都存在,让管理部门颇费精力。
华西都市报注意到,2012年的酉阳青蒿收购工作会议就要求,“县公安局要本着从快、从重的原则依法打击破坏青蒿收购秩序的人和事;县工商局要严格执行青蒿营销准入制度,严格查处无证照从事青蒿购销行动;县农委要对过境青蒿严格审查相干手续;县质监局要严肃查处青蒿购销中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计量讹诈等行动。”
由此看来,打击“李鬼”,酉阳政府简直是操碎了心。吴廷和说,这种情况在2013年有了好转,缘由是“青蒿价格低了,外地的来的少了”。可是,要是价格涨起来,“李鬼”还会跳出来冒充“李逵”。
吴廷和认为,他们目前依然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能给到好企业以好的帮助”?
吴廷和说,在重庆,他所在的酉阳县农业部门对酉阳青蒿种植负责,可他们的上级单位不是农业部门,却是重庆科委。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酉阳县农业部门发现不错的种植基地,打算帮扶基地,就要向上头的重庆科委打报告,可他们毕竟和科委不是一个系统,现实操作中,就要和酉阳科技部门调和,拜托酉阳科技部门向重庆科委打报告。
据吴廷和了解,云南等地已理顺了中草药种植的管理关系,让县级农业部门对上级农业部门负责,而不是科技部门。他还了解到,重庆也会在不久的将来理顺这个关系,这对管理部门是个好处。
在酉阳,如今谈起青蒿素,见到的政府工作人员说起话来个个慷慨激昂,他们盼着随着青蒿素的热炒,能卖个好价格。
他们遇到的为难,姑且不说前些年就提到的价格随市场不稳定、面临合成的青蒿素竞争等问题,他们目前仍面临的检测仪器、国内标准等为难,是可以解决又亟需解决的,这正是他们破茧成蝶要走的一步。
价格沉浮
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冉军回顾了青蒿叶的价格变化:
上世纪80年代:
物价低,野生青蒿叶价格在每公斤2左右;
上世纪90年代:
价格在每公斤三四左右;
2005年:
随着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点用药,青蒿叶价格暴涨至22每公斤,到达历史峰值;
2006年:
由于种植量太大,价格狂跌至3每公斤;
2007年至2011年:
价格在六至八每公斤不等;
2012年:
突然涨到十多每公斤;
2013、2014年:
回落到六七块每公斤;
2015年:
降到5每公斤的历史新低。
今年当地青蒿价格处于近年来的谷底,每公斤约5,低于往年每公斤7至8的收购价,更比10年前热炒期少了17。
这与供需有关。目前全球青蒿素市场需求量约180至200吨,中国每一年产量到达4五百吨,一年生产相当于全球两年需求量,还不包括国外的青蒿素产量。
一点思考
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
却丢掉几十亿美专利市场
中国人发明的青蒿素,在疟疾重灾区非洲已解救了上百万生命,这,仅仅是青蒿素应用的一个缩影。据央视报导,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致使的死亡。
在国人为屠呦呦获诺奖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疏忽这样一个残暴的事实:由于历史的缘由,中国青蒿素缺少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中国丢掉了金额多达几十亿美的专利市场。
上世纪7八十年代期间,中国科研人员大多没有专利保护概念,也不熟习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此前中国科研人员在青蒿素上的很多论文在发表前并没有申请国际专利。另外,屠呦呦团队发明青蒿素时期,当时中国参与国际卫生合作十分受限,青蒿素也没有及时引发世界医学界关注。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没有申请青蒿素基本技术专利,美国、瑞士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开始根据中国论文表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纯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并申请了一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
1985年后,中国意识到了青蒿素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缺点,也是同一年,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据报道,自1985年以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关于青蒿素的发明专利申请798件,其中有223件已取得授权。
虽然从数目上看,中国在青蒿素研究上的专利很多,但由于美国、瑞士等科研实力雄厚的国家已走先一步,终究致使中国的青蒿素没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在2007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仍没有将一项中国自主生产的抗疟药物列入采购清单。